花蓮縣東豐國小敎師研究報告座談會

2014100213:56
在沒有網路資訊的年代,研究報告或是心得的撰寫,蒐集資料是一種

相當艱鉅費時的工作。這一篇研究報告因為年代久遠,不曉得裡面的內容,占幾趴是抄襲別人的,沒辦法回憶,但是至少這篇文章必定花了不少的時間蒐集資料及抄錄,內容僅供參考,若有抄襲情事,希望看倌能提出具體出處或來源,方便了解原作者的原論述原創完整性,一方面也體會一下,在沒有教改前的那個年代,偏鄉小學校的行政作為....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花蓮縣東豐(79年裁撤)國小敎師研究報告座談會

一、 時間:75年9月24日下午二點四十五分

二、 地點:本校辦公室

三、 出席:○秋月 ○龍妹 ○阿招 ○朝永 ○金洲 ○照雄 ○錫謙 ○彩芳

四、主席:邱明昌 (校長)       紀錄:○錫謙

五、研究報告者:○錫謙

六、 研究題目:如何指導兒童作文和如何批改作文

     常常(其實也僅僅上學年兩個學期而已)在批改作文或日記之前,總想寫些評語來鼓勵指導學生,可是批改完之後,常常令人失望的有點氣餒,這些不知所云的天書竟是六年級大部分學生的文筆。這學期帶的是二年級(:本人即將入伍,學校的行政安排),同樣的在批改提早寫作簿時, 大部分也是不知所云,或者錯拼的字很多,從日常上課的點點滴滴的訊息中發現,主要的關鍵在於三十七個注音符號的不夠熟悉,這不能完全歸咎在老師的身上。仔 細探究其原因,主要是家長太忙,並且家長本身受教育不是很高,對自己的兒女沒有深切的期許,所以不太關心兒女的學業。這種家庭式的一對一,甚至二對一的督 促指導效果,遠超過學校的一對N個的效果。可是學校老師們就像在前線獨立作戰的軍隊,在沒有家長後援的支持下,倍感吃力。一天下來,怎能不力竭聲嘶的帶點 挫折感、無力感。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催化劑,沒有父母的叮嚀關心,學生怎能對老師的嘮叨起反應,而自己對學業投入些許的重視。除非站在講台上的老師們能 有天大的本領(各位我們有嗎?)具備了十足的吸引力,連哄帶騙的諄諄教誨;或者有足以吸引學童的教材、教科書。但我們的教科書有足夠的吸引力嗎?在家庭環 境的欠缺,及學校條件的不足下,諸多因素使得這裏的孩子,比起城市的孩子,無法具備基本的讀、說、寫能力,更不用奢求內容的層次了。

      談到兒童的寫作內容、層次,國小階段的作文,在論說文的說理方面,應該是無法充實而令人滿意的,但在抒情記叙方面,應該是可以達到『通順』、『有趣』、 『內容充實』、『文字流利』等程度,而堪稱佳作的。但是我們的學童,多數都是記帳式的生澀語體,找不出絲毫心靈深處的流露,批改時少有孩童的純真話語值得 我們會心一笑,而視批改作文的工作是一種幾無心靈收穫的勞動。在精神上,就如農夫辛苦播種的付出,在收割的季節卻發現—稻穗不夠飽實。說白一點,他們沒有 細膩的感覺,不會表達情感。連記述抒情都無法找出幾篇令人滿意的文章,更遑論論說應用的文體。今天我所要研究的就是--「如何指導兒童作文和如何批改作 文」,不曉得各位同仁的看法如何?(暫停頓)

      上一代的家長是無法再教育的,可以說影響學童的家庭環境因素是已經定型,無法改變的。那麼學童的前途,一半靠他們自己,一半的責任就落在我們肩上。在沒有 後援的情況下,學校老師如何獨立作戰,提升學童的語文能力呢?一個表達順暢的孩子,他不會自卑,不會害羞,他極力爭取發表的機會,他學習慾望高張,任何學 科他都想成為班上的佼佼者。反之,他自卑、畏縮、沉默、無心學習,眼光中流露出無助與恐懼。因此學童的語言、文字表達能力必須獲得重視,即使放棄了數學、 自然學科。因為等他能流利、通暢的讀、說、寫之後,他到了某個成長階段,自然會因渴求知識而設法獲得知識,他自己會充實自己、教育自己,不必老師的引導。 一個失去謀生能力的人,他還有繼續活下去的念頭嗎?我不是說沒有流利表達能力的兒童會失去謀生能力,而是他們缺乏求知的工具,還會想成為一個老師們眼中的 好學生嗎?

      到底如何針對這個症狀,來投藥治療呢?以下是我個人的看法:

      一、 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首先對一二年級的注音、拼音能力要加強,尤其是一年級要盯  緊,加強個別輔導,即使升上二年級,新舊導師應做聯繫、溝通了解後,繼續追蹤輔導。

      二、 培養兒童細膩的觀察力,並能說出其感受,進而用文字記錄下來,這項工作必須平時、隨時去引發兒童的心靈,並配合美勞課用色彩呈現出鮮明的印象。例如:午後 一陣與過後,天空出現一道彩虹。我們適當的讓兒童觀察,並引出兒童心中的看法感受。如「好美喔!我希望每天看到彩虹」「彩虹像一座橋」,能文圖並茂是最好 不過的。

      三、 每天寫日記,當然不能流於記帳式的。低年級只要兩三句便可滿足了,而且最好畫圖。如「昨天有颱風,沒有水也沒有電,家裡黑黑的,都不能出去玩,也不用寫功 課,真好!希望每天都有颱風。」一般孩子都不喜歡做功課,如今有這麼好的藉口,他們總是理直氣壯的。做老師的不能責備他們,最好做一些輕鬆式的評語,千萬 不要讓他們天真的心靈受挫而處處設防,再也不敢說出心裡的話。低年級只要達到能「有話就說」就可以了,中、高年級則慢慢培養他們的觀察力和感受。每天的日 記最好規定幾個要項,就是包括:今天’’看’’到什麼,’’聽’’到什麼,’’感覺’’到什麼,學到什麼。等到他的感覺細膩些了,就不必硬性規定格式,讓 他自由記錄下他的感受,這樣一來,他的日記內容便豐富多了,作文能力的優劣,就全靠他了。然後我們再隨機敘說寫日記的好處。如保存下來可以看見自己成長的 痕跡,可以查詢什麼事在哪一天發生的……等等

      四、 運用語文遊戲來提高學生的造句的興趣,或聯想力的提昇來引發其創作的動機。如果黑板寫一短詞或句,讓學生來保留大部分原義而增長其句型;又如鳳凰花→(聯想)六月→畢業→驪歌→別離…各位還可自創各種有助作文的語文遊戲。

      五、 中高年級作文批改的方式,盡量尊重、保留學生的文句。以往大多數的老師都直接批注在文句旁,使得整篇文章看來雜亂無章,或是體無完膚。發還給兒童,他必無 心瀏覽重讀,對他們幫助不大,我們也枉然了不少的時間和體力。今年在與同學聚會時,常常請教批改作文的要領,終於獲得一個認為相當可行的方法,那就是在每 頁的上面訂正欄內加以眉批註解,文句中僅以代號注上,這樣文章看來會清爽些。這種批法,比較耗時,但效果應該應該是顯而可見的。只是不可能篇篇都如此批 改,僅能擇可塑可造之才的幾篇為之,其他只好簡略批改。

      以上所說,只能將它比喻成「偏方」,沒有學理的肯定,也沒做實驗過,較難登大雅之堂。但我想對稍具聰慧的資質的人多少也有幫助。不能造就一個作家,但至少也讓多數人都能侃侃而談寫心裡的話,那對國民教育而言,就算是功德無量了。     
談 到這裡,心裡還是不免感慨,雖然語文能力值得重視,但兒童個人的品格情操更是凌越其上。品格操守不夠高尚的孩子,也難對此發生濃厚的興趣。因此在推行國語 文教育的同時,精神教育更需並重執行,相輔相成,才能相得益彰。這是我這一年中的感受,或許不夠成熟,請各位多多指導。